大和民族的命运,是地图预先注定的
很有名的历史科普书《枪炮、病菌与钢铁》,核心思想莫过于“地理决定论”。作者认为,为什么是欧洲先发生工业革命?美洲诞生的文明相对原始?东南亚为什么不是黑皮肤人种?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决定的,地理是这些政治、社会形态、农耕发展等等事情的“终极因”。
虽然这种思想存在争议,但确实对很多历史事件给出了很有说服力的解释。可惜书里对我们熟悉的东亚国家描写很少,于是后来又读了一些相关的书,最近来东京也专门去了国立博物馆亲身感受了不少,借机以这个维度给自己梳理一下日本历史。
日本的古代:绳纹-弥生-古坟时代
从公元前一万多年冰河期结束、海平面上升后,日本列岛变成孤岛,一直维持在石器时代,跟大陆孤立而没有发展出农耕文明(水稻在两河流域培育出来,经陆路传播到了中国和朝鲜半岛,但没有传播到日本)。为什么最早的时代叫“绳纹”,因为这个时代的陶器有着明显的绳子纹饰风格。
绝大部分人类进入农耕社会后才定居,狩猎采集的人类都是游牧,但日本是个特例。由于山地很多、平原太少,这时候的人已经采取定居为主的狩猎生活,定居就需要储存东西,因此出现了陶器。
到了公元前三百年的弥生时代,跟大陆出现交流,农耕+青铜技术才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,农耕和狩猎并存。到了古坟时代则进一步成熟,发展出较大的国家部落形态,出现了很多陪葬品的大型坟墓所以叫“古坟”。
(另外有件反常识的事,狩猎采集的人类,营养要比农耕人类的平均水平高,因为经常吃肉、摄入蛋白质多。但农耕定居养活的人口基数多,稳定的作物生产增长速度,比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,所以均摊下来营养反而少了。)
相比之下黄河流域,公元前 3000-4000 年就有农耕,商朝开始有儒家的雏形。但因为比较晚才进入农业社会,耕地稀少让农业社会也发展得不算彻底,日本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社会的遗风。
对血缘的影响
“母系氏族”遗风是一个代表,日本人对性的开放程度很高,走婚制(丈夫到妻子家过夜,不同居)或者家族内部通婚的情况很多,不这么看重也没法看重血缘。这导致了:
- 大部分日本平民在 18 世纪的明治维新之前,竟然没有姓氏,因为姓氏是父系社会里“父亲是谁”的证明。直到要落实户籍管理、突然让大家取姓氏,于是很多人就用了身边“田中”、“山本”、“渡边”地名地形作为姓氏,也因此日本常用姓氏有 3.8 万个,中国只有几百个。
- 中国是由各个儿子均分财产,但日本要么是绝对的长子继承制,家族始终只能握在一个人的手里,因此我们经常看到日本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家族产业(欧洲也是长子继承制)。
- 日本国民性“集团主义”,社会信任度比其它国家高很多,因为大家愿意信任不确定血缘的陌生人、认可集体,没有中国这样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和祖先崇拜(放眼世界,维度中国有大叔二娘三伯四舅这么复杂的称呼)。比如日本政府在发生海啸地震后呼吁国民减少用电,新冠时呼吁大家不出门,尽管只是软性建议,整个社会非常遵守。
- “太阳”在日本是代表雌性、母亲的含义,“月亮”才是雄性。
对自然的尊敬
- 跟中国的“人定胜天”不同,缺乏耕地和平原、以山地为主,让日本人跟大自然的接触更深。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就是从萨满教逐步演化而来。萨满教是原始社会的宗教,信奉超自然力量、动物精灵,对自然崇拜,而神道教有八十万神、万物都有神灵附体。
(另外日本的“鬼”单纯只是鬼怪,人们相信在死后都会成神成佛。而中国人相信如果生前坏事做尽,死后会变成孤魂野鬼,鬼是坏人。)
- 绳纹时代的陶器,还不是完全追求实用性,表面经常带有神灵、人脸等,以及还有日本独特的土偶,都带有一些感恩自然、畏惧灾难、敬畏生命的因素,直到农耕后陶器才更趋向实用性(饮食习惯发生改变,细分为煮炊、储存等等)。
怎么定义艺术?比如原始人的洞穴壁画,看似描绘了很多动物和狩猎的场景,但它们只是“史前艺术”,因为这个时期的创造是以动物和神灵为主体,目的是祈福、让狩猎活动更顺利,而艺术是以人为主体,去表达人类的社会活动。在绳纹陶器里,很容易看到史前艺术的影子。
对政治制度的影响
曾经“大化改新”想效仿隋唐,建立中央集权政府、引入土地所有权和行政区划等制度,但最后还是失败了。这对后来有深远影响:
- 没有成功引入科举制,日本人不像中国书生一门心思只有儒学和科举,以至于当时日本与荷兰贸易时就有发展“兰学”,后来在明治维新的时候很快演变成洋学。
- 农业不够发达,商人的地位相对更高,无法跟中国一样重农抑商,这也让日本打开国门开放贸易的时候,有更好的市场基础。
- 唯独没有引入宦官制度,因为阉割术先是来自畜牧业,但日本畜牧业不发达。(竟然是这层原因…)
- 海峡的距离不远不近,有一定的文化交流,但又让日本和大陆在近代之前无法互相侵略。仅有过元朝两次东征日本但都遭遇台风而失败,丰臣秀吉发动了要渡海的万历朝鲜战争想拓展版图,但被明朝击败后放弃。(英国不列颠岛就离欧洲大陆近得多,英法之间有过很多次战争和土地占领。)
- 佛教传入日本后,是佛教被改变了,日本的和尚不禁欲、可以娶妻生子。
很多人觉得日本明治维新倡导的“脱亚入欧”是笑话,但实际有一定道理,日本是很特殊的亚洲国家,运转结构跟遥远的西欧更接近,包括社会阶层世袭制、权力的多元(上有天皇和幕府,下有各地的蕃属)、庄园领主和武士制度(西欧也有骑士制度)、长子继承制等等。
不像朝贡国的朝鲜和越南,日本没有很激进的去汉化、明治维新也没有废除汉字,日本长时间的独立很大程度保有自己的文化特点,他们是在吸收中华文化、而不像朝鲜和越南认为是“被迫接受”。同是儒家文化圈,但实际很多习俗和性格跟中国不同。
高山还是平原、大陆还是孤岛、高纬寒冷还是地纬炎热等等,这些地理因素决定了人类的生产活动,影响了农耕社会的普及时间和发展深度,从而进一步影响人口数量、政府形态、宗教和文化等等。挖个坑,有机会以这个视角再整理一下中国、欧洲的历史。
在一本东欧史《夹缝中的六国》里有这样一句话,“欧洲各民族的命运,是地图预先注定的”。就借鉴这句话作为本文标题吧。